智能收割机一亩田十几分钟“颗粒归仓”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湖北省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最新数据显示,据初步统计,今年武汉市中稻播种面积110.24万亩,预计总产可达60.23万吨;晚稻播种面积23.14万亩,预计总产9.54万吨。目前中稻正在收获,收获进度已超六成,晚稻长势良好。
今年,武汉市将育秧中心、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粮食生产装备纳入市级农机购置叠加补贴范围,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全程机械化技术,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多种粮、种好粮,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装备和技术支撑。近两年,全市共新增高性能收割机327台,总量超2000台,收割效率更高,更有利于抢播冬油菜,且损失率更低。
同时,全市积极营造科学种粮氛围,组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开展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提高种粮水平,引导农民切实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既保面积又保产量,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兵分三路,实地探访黄陂、江夏、蔡甸等粮食主产区的秋收情况,听种粮大户和农科专家揭秘水稻丰收背后的故事。
黄陂:全程机械化种植,丰收更轻松
金秋时节,黄陂区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智慧农场的2万多亩水稻喜获丰收。从9月中旬开始,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合作社的农机手们驾驶着智能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中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亩稻田的作业。
今年,黄陂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优质水稻亩产达到了800余公斤,2万亩水田产粮达3000余万斤。
2011年起,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黄陂区六指街道6个行政村陆续流转土地2万多亩,用于规模化种植。为了提高效益,近年来,合作社从播种到水稻收获,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
“2万亩的面积,如果依靠人工收割,以我们合作社目前的用工量,至少需要半年。而现在,我们用机械收割,一个多月就能完成。”合作社负责人胡丹介绍,“如今,合作社从制秧、耕地、插秧,到杀虫、收割全程机械化,跟以往相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合作社的智能收割机不但服务周边农场和种粮大户,还跨街道、跨区进行农机秋收社会化服务,助力保障全市农作物秋收工作及时完成。”
胡丹介绍,通过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今年农场优质水稻亩产达到800余公斤,2万亩水田产粮达1600余万公斤。
收割完毕后,收获的稻谷会被送往合作社的大米加工厂进行精加工。“进烘干机烘干是第一道程序。烘干后,一部分被送往储藏室储藏,另一部分急需加工的,则通过传送带直接送往加工车间,经过去壳、打磨、抛光、色选等10道工序后,精品大米便新鲜出炉了。国庆假期,不少老客户找我抢订新米,俏销得很!”胡丹满脸丰收的喜悦。
江夏:优良水稻品种让种植户更有底气
在江夏区法泗街道,6.9万亩优质中稻正在紧张收割中,将持续到10月底。“相比去年,今年雨水更充足,水稻生长状况良好,预计每亩产量能达到600公斤。”法泗街道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帅海军表示。
“高产量离不开好品种。”据介绍,法泗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品种以黄花粘为主,具有抗倒伏、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近年来,当地还种植了华夏香丝、玉针香等名优品种水稻。帅海军说:“法泗有山有水有平原,肥沃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水稻,生产出来的法泗大米口感柔软、清香味长、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九成销往武汉及周边地区。”
目前,武汉中稻收割已近尾声,但法泗中稻刚刚进入收割季,对此,帅海军解释说,法泗街道采用虾稻共养模式,6月中旬小龙虾捕收完,中稻秧苗才下地,比其他地区晚半个月,因此收割也较晚。
10月10日,在法泗街道菱米村,秦荣夫妇正忙着组织水稻收割。今年,夫妻俩种植了近300亩水稻,以黄花粘为主,还试种了少量绿银占、两优287等优质新品种。“在没有极端天气的情况下,黄花粘基本能实现稳产稳收,一百斤稻谷的价格在150元左右,加工成大米出售的话一般能卖到3至5元一斤。”秦荣说。
“法泗大米品质好、卖得俏,我们越种越有信心。”2021年,养殖了10年小龙虾的秦荣发现,虾稻轮作种养模式前景大好,经过考察和学习,她成了村里的种植养殖大户,每亩“虾+稻”综合收益能达到5000元,“今年基地水稻总产量预计能有36万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近年来,武汉市加快推进优质稻品种创新选育,加大优质稻品种推广力度,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农技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粮食要增产,种子是关键,培育适合武汉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不仅推进高产、高效、绿色、优质品种更新换代,还为种粮大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强有力保障。”
蔡甸:科技助力,绿色种植产量增加近一成
蔡甸区群力村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中稻也迎来了丰收。湖北省农科院测产专家小组对示范基地种植的虾稻品种进行测产发现,“亩产达到了635公斤,较往年增产5%—10%”。
今年,在武汉市农科院的指导下,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基地种植了优质稻米品种“华夏香丝”。“这个品种的谷种贵一些,收购价比普通稻谷也要高两毛钱以上,我们想种,但是怕种不好,幸好武汉市农科院对我们提供技术支持。”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目前主要采用虾稻模式生产,面积达4000余亩,如果产量和收购价增高且农药化肥成本降低,效益可观。
武汉市农科院作物所特色水稻研究室朱永生博士介绍:“我们在武汉挑选优质基地,推广稻虾、稻油(油菜)、稻瓜、稻鳅和再生稻五种模式,在整个过程中,从优良品种筛选到测土配方施肥,从减肥减药到病虫害统防统治,我们的种植模式不仅是高产的、优质的,更是绿色的、节能的。”
据悉,武汉市目前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稳定在218万亩,产量需要保持在17亿斤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170万亩。武汉市农科院负责人表示,经过调研武汉水稻生产的现状,结合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该院把目标定位为培育和筛选高产型优质水稻品种,并进行相应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实现良种和良法相配套,提高粮食产能。“我们组建了水稻产业团队,涵盖优质高产品种培育、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农机与农艺结合、食品安全检测及粮食产业经济等各方面的专家。在三年内培育筛选六个高产型优质水稻品种进行推广,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